城鎮化進程中基層文化建設的窘境與出路
王 詠
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之下,城鎮化進程步伐加快,文化建設迎來了極為難得的發展機遇,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。這些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奏,文化建設的成就有目共睹。本文僅就基層文化建設層面存在的問題和對策作一粗淺的闡釋。
一、直面現實困惑,冷靜審視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建設的缺失
1、拆建之間,“臍帶”屢被割斷。毋庸諱言,在新時期城鎮化建設的大潮中,一味追求所謂“洋氣”、“大氣”的同時,文化遺存正在以幾何速度淡出人們的視野。后半生與“民間文化遺產”結緣的****作家、畫家馮驥才,在一切可能的場合呼吁“把中華民族文化的根留住”。僅以被其稱為“民間文化末尾的防線”——古村落為例,中國有60多萬個行政村,其中有流傳價值的古村落起碼有幾千個,如今在無度的旅游開發面前,原生態的東西正在漸次消失。有幸保存的一些古村落,也成了一個個“文化空巢”。與此同時,全國范圍內斥巨資重建“古城”、景點高燒不退,新建的復古式建筑如雨后春筍。蘇北某縣城,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舊城改造,推倒了有近千年歷史的古城;近年來又在城郊興建所謂的“宋城”,作為旅游文化產業重點打造。“拆舊”與“仿古”構成了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看似矛盾卻又并存共生的典型現象?!捌啤迸c“立”之間的無序折騰,受傷害的最終是文化,留下的是不倫不類的建筑群。
2、城鄉兩極,“福利”十分懸殊。城市在完成全新布局之后,一批標志性文化建筑崛起,是一個可喜的現象。高起點規劃、高標準建設的大劇院、藝術中心以及出新升級的公共圖書館、文化館、博物館,的確給城市文化增添了亮點。但與此相對應,城鄉文化“福利”的差距在進一步拉大,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?!笆濉逼陂g,江蘇省出臺鄉鎮文化站建設專項扶持政策,推動了這一直接服務于農民群眾的文化陣地全面達標。至2009年年底,全省鄉鎮文化站達標率達到99.3%。但這一時期也是集鎮改造最熱鬧的,原先地處集中黃金地段的文化站、影劇院部分被拆遷或出租,新建場所未能得到落實。在經濟欠發達地區,文化站建筑面積真正達到500平方米以上的鄉鎮并不多,免費開放項目缺乏經費支持,鄉鎮圖書館已名存實亡。在城市社區,由于歷史和體制原因,街道文化服務中心基本是“一個人、一間房”;社區本就狹小的辦公場所,更難以辟出文化的空間。至于在村一級,文化惠民實事工程往往重建輕管,村居文化室、“農家書屋”關門落鎖現象并不鮮見。一些地方也提出打造農村XX公里、XX分鐘“文化圈”,但農民卻無處近距離享受文化娛樂和消費。
3、體制內外,“班底”不斷流失。在基層一線,文化團隊的作用發揮往往決定著文化建設的實際效果。當前文化人才隊伍的結構性矛盾相對突出,青黃不接現象較為嚴重,整體素質亟待提高。事實的情形是,雖然藝術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,但畢業后真正愿意到基層一線的孩子不多,上崗的也一時不適應群眾文化“多面手”的角色。一些地區早年興辦的文藝中專紛紛并入藝術或師范類高職,導致群文類人才的培養脫節斷檔??h一級圖書館、文化館、博物館人員目前普遍年齡老化,事業單位“逢進必考”也使一部分有突出才能的文化人才無法進入體制內。鄉鎮、街道文化專干隨著一批年齡大的退休,沒有得到很好的補充,進人時亦未通過文化部門專業考核,以致形成“在編不在崗、在崗不在編、有人沒事做、有事沒人做”的尷尬局面。
二、探求正確途徑,傾力開拓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建設的愿景
1、拯救遺存,提升城鎮品位。在城鎮化進程、新農村建設中,文化切不可缺席。嶄新的城市和村鎮,需要有歷史的基因、文化的擔當。一方面,既有的文化遺存要盡可能小心呵護,不能犯“維修性拆除”、“保護性拆遷”之傻,更不能做“斷子絕孫”的荒唐事。因為我們身邊的文化遺存每被拆毀一處,歷史文化記憶就會稀薄幾分。另一方面,城鎮發展和文化建設千萬不能各附其“皮”,應當在造濃文化氛圍、培育人文素養上發力使勁,避免同質化,彰顯文化味。要站在歷史、現實和未來的維度,審視本地區文化的遺產資源、現實優勢和發展走向,在文化形象、文化功能、文化空間、文化類型等方面統籌規劃、精心實施,營造有深厚人文底蘊和廣闊發展空間的文化生態。江蘇省鹽城市近年來緊扣“東方濕地之都”的定位,精心打造海鹽文化、紅色文化、濕地文化以及淮劇、雜技文化四張靚麗的“文化名片”,把多元的海鹽文化符號融入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,融入市民求知、求樂的生活,連年舉辦的“中國鹽城海鹽文化節”豐富了特色文化的內涵。市內東臺的“董永七仙女文化節”、大豐的“麋鹿文化節”、射陽的“丹頂鶴文化節”、阜寧的“金沙湖文化節”等節慶活動,都因為顯個性、接地氣,逐步形成了特色品牌效應。
2、夯實平臺,優化活動載體。基層文化陣地和活動載體建設,是一枚硬幣的兩面。當前的要務是,落實縣、鄉兩級政府的責任,加大投入力度,推進公益性文化陣地達標升級。明確鄉鎮、街道文化站建筑面積、功能分區、配套設備、服務項目底限,落實行政村、社區居委會文化活動場地、設施和基本功能。要依據《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》關于“新建、改建、擴建居民住宅區,應當按照****有關規定規劃和建設相應的文化體育設施”的要求,建設城市街道、居委會以及上規模住宅小區文化活動中心,提高城市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覆蓋率。關于活動載體建設,筆者認為完全不必另起爐灶,只需緊緊圍繞“文化惠民”主題,堅持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標準,為城鄉百姓提供“適銷對路”的文化產品和服務。提供財力、物力、人力保障,實現各類公共文化活動陣地真正的免費開放。鞏固“三送下鄉”、文化共享工程、“農家書屋”等文化實事項目,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,促成制度化、規范化。提煉和鑄造百姓喜愛、易于傳播的文化品牌,通過內容豐富、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,提高組織化程度和受眾參與度。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自2006年以來,先后以“和諧社區天天樂”、“幸福亭湖家家歡”為主題,黨委、政府****部署,宣傳文化部門牽頭實施,文化惠民“鄉村行”、“社區行”兩翼齊飛,區、街道(鎮)、社區三級聯動,以此貫穿全年、涵蓋全區、惠及全民,每年各級各類文化活動300場左右,觀眾逾15萬人次,形成“天天搞活動、時時有歌聲、處處聞笑語、家家見歡樂、人人享溫馨”的喜人氛圍。“和諧社區天天樂”活動被授予江蘇省“五星工程服務獎”。
3、倡導共建,構建互動格局。文化建設中,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是核心,突破體制障礙是關鍵。在文化設施資源整合方面,地方政府要切實擔負起責任,堅持不唯“所有”、但求“所在”,協調駐城(鎮)機關、學校、企業,倡導文化共建、共享,推動轄區內文化設施、文化陣地向社會公眾開放。當前,體制內外文化團隊建設已成為文化發展的緊迫任務。要按照政治強、業務精、作風正的要求,切實加強文化領軍人才和文化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,建設門類齊全、結構合理、素質優良、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隊伍。完善文化人才引進、激勵機制,充分調動文化人群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。配備好綜合文化站專職人員和公共文化場所服務人員,開展專業培訓,不斷提高其業務水平。同時,加強業余文藝團隊和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,推廣浙江省杭州、寧波等地對業余文藝團隊分級管理、常態考核的做法,借鑒廣東省組織“文化義工”參與文化服務、傳播****文化的經驗,把熱心且熟諳群眾文化的文藝骨干聚合起來,通過風采展示、志愿服務等手段,壯大基層文化建設團隊力量,帶動群眾文化的勃興和繁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