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寸之間,別有乾坤。3月27日下午,由鹽城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,鹽城市文化館、鹽城印社承辦的黃惇教授《印外求印與當代篆刻》講座在市文化館三樓報告廳成功舉行。
篆刻藝術的高度和深度決定其“小眾化”特質,篆刻家需要對文字的謹慎檢審,對書法線條的提煉轉換,需要對章法構成的審裁合度,這些因素都來源并依賴于篆刻家在印章以外的審美高度。印外求印是晚清以來推動篆刻藝術發展的重要美學觀。在未來仍將在篆刻史上發揮積極作用。如何理解“印外求印”的本質?如何使這一重要的印學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健康地發展?西泠印社理事、南京藝術學院黃惇教授在講座中引領大家一起尋找答案,體會新時期的篆刻藝術別樣的內涵和意義!
黃惇教授首先追溯篆刻藝術的起源、發展及各個時期的大家。接著探討其理論演變,結合實例辯證分析“印外求印”論,闡述其藝術內核,肯定進步性同時指出局限之處。在此基礎上,黃惇教授提出“印內為體,印外為用”的觀點。末尾,黃教授指出當代篆刻藝術的發展現狀,為廣大印章愛好者規范學習的正確方法路徑。整個講座,黃惇教授引經據典,運用獨到的見解、深厚的功底,讓大家領略大師風范、獲益匪淺。
篆刻藝術,是書法(主要是篆書)和鐫刻(包括鑿、鑄)結合,來制作印章的藝術,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。篆刻興起于先秦,盛于漢,衰于晉,敗于唐、宋,復興于明,中興于清。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。篆刻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,直溯文字淵源,旁通書、畫之理,與其姊妹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,又兼涉鐫刻技藝,內含人品性格和文學修養,從里到外都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。